天津 國內 國際 社會 人物 滾動 體育 財經 娛樂 科技 網絡 教育 健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申奧的『世界語』


比較一般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對中國官員面對記者時的印象都是有點僵硬,更多的時候是沈默。由此7月13日的莫斯科,中國奧申委代表團陳述多少會顯得有些別開生面。這種別開生面顯然不在於中國官員是否能把外語說得更流利。

『這次申奧讓領導們都意識到,一定要開口說話,有一個積極的回應。』當記者在北京奧申委采訪時,一位官員介紹說。

開口說話並不是那麼容易。不過,一些偶然事件倒是開啟了申奧工作人員的思路。   

今年2月,國際奧委會評估團來京考察。陳述人之一王生安恰巧在此時喜添貴子。宣傳部將這個小消息登在了專門給奧委會委員看的通訊上。2月24日,就在王生安為評估團陳述奧運會安全保衛主題之前,評估團團長維爾布魯根突然暫停會議,特地對王生安說:『祝賀你有了兒子。這麼重要的時刻你沒有陪伴在妻兒身旁,我們很感動。不要緊張,我們相信你能陳述好。』北京奧申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明說,這個細節所引起的轟動效應是他們當時根本未曾預料到的,後來,這些人性化的『小玩意』打動了委員們,也讓大家開了竅。   

張明坦承,在如何宣傳今天的北京上面,像這樣的開竅並不總是那麼自然。張明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給奧申委委員發放的宣傳品上,有人主張登上我國成功發射火箭一類的消息,以顯示國力日益強盛。『對需要給中國投票的委員們來說,他們更關注的顯然不是這些。』今年2月,國際奧委會評估團到北京考察時,有人曾主張登一篇領導人的講話以示歡迎,討論的結果還是以一封朴實自然的歡迎信的形式出現。這些變化,總包含了許多人的努力。   

在許多西方人眼裡,中國運動員都是被關在一起集中訓練,根本沒有自己的生活的一群人。宣傳部的另一位工作人員章文舟告訴記者,於是,在介紹中國體育明星時,他們特別強調這些運動員們作為普通人生活的一面。為了做伏明霞的人物專訪,《申奧專刊》的攝影師跟著伏明霞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上課,拍下了伏明霞作為普通大學生真實的一面。而在報道李寧的時候,選用了李寧在國際體操比賽當裁判、『李寧』牌體育用品商店的圖片以及李寧與兒子的合影。   

1993年北京申奧時,曾從中央樂團少年合唱團選出12名少女組成合唱團專程到蒙特卡洛演出。8年之後,這些當年一路哭著回京的小姑娘有的在東北,有的去了泰國。宣傳部把她們全部召集到北京,重新錄制了磁帶、光盤,寄給奧委會委員。國際奧委會負責新聞的一位官員當年在蒙特卡洛見過這些小姑娘,他告訴北京奧申委的工作人員,寄過來的這些東西讓他想起當年那12個可愛的小姑娘,忍不住『熱淚盈眶』。這種真實、自然而符合人性化的宣傳風格得到了良好的反饋。馬可·波羅的後裔從意大利寫信來表示支持北京;盧森堡大公也來信贊賞北京的宣傳。   

我們有了一些招術,但開口之難,依然存在。不是開口的難,而是開口說什麼。專門負責境外記者采訪的趙京慶說:『西方記者最愛提的問題無非集中在「人權」、「法輪功」這些問題上,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回答的。有些問題你直接面對它,回答之後,反而可能會讓他們增加對我們的理解。』比如一國外女記者在采訪劉敬民時,第一句話劈頭就是:『I don't' think China deserves it.』(我認為中國不配申辦奧運)。在她看來,總體並不富裕的中國不應該申辦奧運。結果劉敬民不急不躁地回答說,奧林匹克運動不是富人的權利,它屬於全世界。女記者後來也承認,劉敬民的回答很有說服力。   

張明的主要任務是向國際奧委會的委員介紹北京——50%以上從未到過中國,其餘的也大多是七八年前來的。『跟他們打交道,不學會用一些新的方式、新的語言肯定是行不通的。』張明直言不諱地說,『我們就是在揣摩這些委員們的心思,想著如何能打動他們,怎麼能讓他們把手中的一票投給北京。』爭取這一票,必須采用的方式是用世界通用的『語言』包裝我們的訴求。   

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政治問題』是西方記者很願意『打』的一張牌。張明說,我們的策略是淡化政治色彩,抓住奧林匹克運動超越國家、民族以及政治之上的精神實質,嘗試著使用一種輕松、自然而富人性化的語言同世界打交道。負責接待外國記者采訪的工作人員趙京慶認為,奧申委此次對待國外記者的快速反應特別值得一提——只要提出采訪申請的,盡量在最短時間內安排,對記者要去哪兒采訪、采訪些什麼,基本沒有限制。『這在以前幾乎是難以想象的。』包括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國際知名新聞機構的記者都曾到奧申委采訪過。張明說:『我們的策略就是,讓這些記者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攝像機去拍,用他們自己的聲音替我們說話。』  

去年,奧申委曾舉辦了一個『中外攝影家聚焦北京』的活動。來自24個國家的70多位資深攝影師來京拍攝。起初以為只會被指定在天安門廣場之類拍照的攝影師們發現,到了北京之後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選題、在街上隨意抓拍。不少攝影師回國後在當地的媒體自發地發表了自己的作品並附上一些感想,客觀上也替北京申奧做了不少工作。一些攝影師對奧申委的工作人員說:『你們能請我們來,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的態度。』許多記者來到北京後的反應是:中國和我們以前所聽到的、看到的不一樣。   

在申奧過程中,工作人員對記者的詢問要在第一時間內有反應。在莫斯科揭曉前夕,每天都會冒出許多種說法。一次,一國外記者打電話來,說在某報紙上看到北京已經有多少票勝券在握的消息,要求核實。工作人員立即澄清了這些傳言。『有什麼消息,不如直接告訴記者,否則有些人就會根據臆測、小道消息和各種各樣的傳言來發新聞,那樣適得其反。』CNN的記者告訴工作人員,『我們意識到了你們這種變化。』   

應該說,這次申奧成功是北京用『世界語』方式接近世界的開始,對於8年後的奧運而言,它意味著一連串接踵而來的巨大變化。

 
關閉窗口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